綠色建筑加速推廣技術路線或還不成熟
點擊次數:2340 更新時間:2013-04-22
當傳統建筑模式因其高污染、高耗能、低質量等弊端而成為生態不能承受之重時,綠色建筑已經成為破解中國建筑囧境的*途徑,而2013年新年伊始,*通過國辦發2013年“1號文件”轉發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簡稱“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這為加速推廣“綠色建筑”打了一針催化劑。
與*“方案”相伴的是各地綠色建筑方案的火熱出臺。比如2013年新年前后,安徽省規定2015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上海明確2015年裝配式住宅面積占開工總量的20%;湖南提出從2014年開始長沙市保障性住房要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等等。這些政策法規各有不同,但目標一致,即倡導并且鼓勵綠色建筑的興建,而一些采取住宅產業化方式興建綠色建筑的企業也將獲得物質獎勵或者政策傾斜等一系列獎勵。
綠色建筑對企業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
政策的鼓勵自然會刺激企業興建綠色建筑的熱情。于是乎,各大開發商紛紛打出綠色建筑的旗號,而各大建筑企業則紛紛將工業化生產、住宅產業化配套作為宣傳自身產品的重要賣點。然而在住宅產業化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現實——受技術路線不成熟、成本高企、社會需求較小等因素影響,一些住宅產業化新技術難以轉化為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住宅產業化的整體腳步依然緩慢。眾多號稱采用住宅產業化技術的企業并未達到住宅產業化的標準或者所號稱的住宅產業化標準。
就拿自稱在住宅產業化方面投入巨大精力的萬科來說,離技術成熟仍然相差甚遠。比如2009年6月,深圳市專家經濟技術服務中心丁成章在撰寫的《萬科在搞“住宅工業化”嗎?》中稱:“萬科目前所做的‘住宅工業化’工作,與它以前所開發的樓盤,在程序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所謂的‘住宅工業化’樓盤或項目中的某些建筑構件是采用OEM(俗稱“貼牌生產”)的方式從OEM廠商那里采購來的。”時隔三年多,丁成章仍堅持認為,萬科的住宅工業化還是貼牌生產。他對《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表示,萬科沒有自己的住宅工業化生產線。萬科上述內部人士印證了此說法,他表示,在過去的住宅工業化項目中,萬科都是與各地的構件廠合作,采購部件造房。而我們知道企業在住宅產業化中決勝的關鍵就是工業化程度高,并且形成全產業鏈。
企業苦練內功打好根基才是完勝市場的關鍵
因此,綠色建筑盡管呈現出一塊誘人的市場蛋糕,但是吃到它也絕非易事。擺在我們面前的zui大現實就是盡管綠色建筑已經成為潮流與趨勢,但是住宅產業化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初步階段,而住宅產業在國外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住宅產業化又涉及到生產成本、產業技術、行業成熟度等方方面面也使得后來者不可能馬上居上。
所以苦練內功是關鍵。比如前面提到的萬科,盡管在住宅產業化方面還存在較大的瓶頸,但仍然“押寶住宅產業化“,意欲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住宅產業化的轉型升級。這也就是王石(微博博客)所言的”在經歷綠色化、住宅產業化的轉型后,萬科真正持續的增長2016年才開始“。
當然在這條道路上亦不乏“內功深厚“、步伐穩健的企業。比如在住宅產業化道路上踐行17年,成為我國*家以“住宅工業“類別核準成立的企業——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簡稱”遠大住工“)就充分吸收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先進住宅產業化技術理念,其產品也歷經五次升級換代,第五代集成住宅體系工業化程度已經達到85%以上,達到水平。
成功源于努力也源于目光。促成遠大住工住宅產業化的今天則是源于董事長張劍1996年的一次日本之行。據張劍當時的觀看,日本效率zui高的房子,是僅用8個小時建了一個300多平方米的住宅,早晨8點鐘開始建設,下午4點鐘做完,而且品質非常好。“為什么會這樣?(日本)開發了一些新的技術,像制造汽車一樣用工業化模式制造房子,房子主要是由制造業企業而不是建筑隊來建造的,而且都是由像三菱、住友、大和、豐田、三井等制造業大企業來做的。“從此張劍開始了住宅產業化之路。17年以來,遠大住工已利用工業化技術造成建筑超500萬平方米,開發建設“荷園”、“麓園”、“花漾年華”、“藍色港灣”等數十個項目,其中的“遠大寧鄉藍色港灣“和”遠大張家界藍色港灣“更是獲得了綠色建筑的zui高獎項。